K8000越野电动绞盘 G9000越野电动绞盘 N12000专业电动绞盘 N15000工业电动绞盘 H12000工业液压绞盘 H15000工业液压绞盘 K5000P便携式电动绞盘
K8000 越野绞盘 G9000 4WD绞盘 N12000 专业绞盘 N15000 救援绞盘 H12000 工业绞盘 H15000 工业绞盘 K5000P 便携式绞盘

Uber没死,滴滴没赢

排行榜 收藏 打印 发给朋友 举报 来源: 网络转载   发布者:网络转载
热度930票  浏览35次 时间:2016年8月29日 19:23
工业绞盘

滴滴确认收购 Uber 中国后,大量分析文章随之涌出:雾里看花的交易结构,O2O 泡沫论,即将到来的行业大整合。此外,还有 Uber 员工的骄傲,还有对于未来打车价格的顾虑,还有自己的先见之明:早预料到了这起合并(a.k.a. 「I told you so!」)。

对此我们想说,这些都非常有价值…… 但,我们不想再谈一些已被说过许多遍的东西。我们想更进一步,从公司和交易的细节出发,将视角逐渐放大,更加全面地看这起收购事件及其后果。这样才能窥视全貌,深入理解这场战役的意义。

* 滴滴收购 Uber 中国,是全球科技行业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牵连最广的并购案之一。作为从业者,目睹打车服务从灰色地带杀出,到惨烈的竞争,到合法化,到整合,到对未来的期待,我们无疑是极其幸运的。

1. 并购的细节

关于交易的细节,一度出现了非常含糊和带有误导性的信息。

例如滴滴的公告:

… 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 …… 滴滴出行和 Uber 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Uber 全球将持有滴滴 5.89% 的股权,相当于 17.7% 的经济权益,优步中国的其余中国股东将获得合计 2.3% 的经济权益。

再例如 Uber 的公告:

根据财新网的消息:

接近交易人士透露:合并后公司估值接近 350 亿美元,其中 Uber 中国价格接近 70 亿美元,而滴滴出行保持最近一轮融资后估值,即 270 亿美元到 280 亿美元之间 … … 滴滴中国还将以 Uber 全球最近一轮融资估值超 680 亿美元再投资 10 亿美元给 Uber 全球。

实际发生的事情是这样的:Uber 全球将 Uber 中国的品牌,业务和数据卖给了滴滴。

至于滴滴是用什么买的?——自己的股份

作为交易对价,Uber 中国的所有股东获得了滴滴出行 20% 的股权。其中 Uber 全球占 17.7%,其他股东占 2.3%。阿里和腾讯在并购前持有的滴滴的股份均为 10% 左右。

这样一来,Uber 全球果然成为了滴滴出行的最大股东。Uber CEO Travis Kalanick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

这是否意味着 Uber 全球将有能力左右滴滴的发展?否。

在双层股权(Dual Class Shares)结构下,Uber 手中的 17.7% 滴滴股份只有 5.89% 的投票权,推测这一部分股权的投票权是相应股权比例的三分之一(5.89 / 17.1 = 0.333)。所以至少在目前看来,滴滴的命运依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同时,滴滴创始人程维也将加入 Uber 全球董事会。按照滴滴对 Uber 全球的投资额($680 亿)计算,滴滴在 Uber 全球的持股比例大约是 1.47%(= 10 / 680)(注意这里是股份比例,并非上面说的投票权)。

2. 混杂多方的关联和矛盾

如果算上 Uber 全球,交易双方有多个共同的投资方:高瓴资本,Tiger Global,BlackRock,中国人寿等。一般而言,激烈的竞争对手拥有同样的投资方是较为少见的事情,对于 Uber 和滴滴这样大量烧钱和具备很强战略意义的公司更是如此。

此外,撑起 Uber 高估值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其称霸全球的预期。Uber 也确实以惊人的执行力向这个目标靠拢。但在每一个庞大的市场中,Uber 都遇到了本地竞争对手的反击:

滴滴在 2015 年不可思议地先后投资了东南亚的 Grab,印度的 Ola,美国的 Lyft,形成了反 Uber 联盟。如今随着 Uber 成为滴滴最大股东,Uber 间接成为了「反 Uber 联盟」的投资方… 然而联盟的其他三位成员没有时间尴尬了,需要迅速考虑下一步动作。

不仅如此,苹果公司在今年 5 月份向滴滴投资了 10 亿美元。那几天 Uber CEO Travis 还开玩笑说自己的女朋友持有苹果公司股份,这下等于间接持有最大竞争对手滴滴的股份,日子没法过了。

现在,苹果也间接拥有 Uber 股份了。可同时拥有 Uber 的还有苹果的老对手 Google,后者在 2013 年通过 GV 投资了 2.58 亿美元。更有意思的是,这三家公司都投入了大量资金研发无人驾驶技术:Uber 和卡耐基梅隆大学合作,并接受丰田汽车的战略投资共同研发。苹果公司内部有代号为「泰坦项目」的汽车计划。Google 更是早在 2010 年就开始无人驾驶的测试了。

但无人驾驶领域还有更多的玩家。今年年初,另一个传统行业巨头通用汽车投资 5 亿美元给 Lyft,5 月份就开始共同测试。此外并购后的滴滴、Uber 和百度则有可能共享自动驾驶技术。更不用提在无人驾驶技术普及化走在最前端的特斯拉了。Elon Musk 在自己的文章中写的很清楚,他的野心不只是电动车,而是整个出行市场。这动的可是大家的奶酪。

3. Uber 的输与赢

  Uber 的失败

如同其他重磅并购事件一样,人们喜欢判断赢家和输家。目前的普遍观点是 Uber 输了,败走中国。

它的前辈们用一次次教训说明了这一点:科技公司从硅谷出发,在全世界摧枯拉朽般扩张,但在中国就是玩不转。10 年前,eBay 低估了当时中国商业环境的信用缺失,阿里巴巴通过支付宝抓住了机会并完胜,最终导致 eBay 退出中国。Google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退出中国。Facebook 在成名后就一直享受着被屏蔽的待遇(但可以看到 Zuck 的决心,例如他的普通话的精进,以及在北京的雾霾天气外出跑步)。Amazon 中国即使提供一流售后服务却依然被不温不火。这些似乎都预示着 Uber 最终的失败。

Uber 还面临非常具体的困境,交通基础设施是一项过于基础过于根本的服务。无论是从政治考虑还是信息安全角度看,政府很难接受一个外国公司成为出行市场的老大。此外,滴滴的市场占有率长期稳定在 80% 以上,远超 Uber。滴滴和它背后的投资方(尤其是阿里和腾讯)显然是更有决心的:对 Uber 来说,中国市场是皇冠上的明珠,是庞大基业上的更进一步;对滴滴来说,却意味着生与死。

Uber 的胜利

然而就此得出结论说 Uber 在中国失败了,无疑是错误的。首先,Uber 现在持有 17.7% 滴滴股份,是后者最大股东。考虑到滴滴高于 80% 的市场份额,这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在惨烈的补贴大战下,Uber 中国已经亏损 20 亿。现在 Uber 不用再烧一分钱,就锁定了整个中国交通出行市场未来的 17.7%。无论从哪个角度看,Uber 都赢了。(虽然滴滴也没有输。)

Uber 进入中国的决心无疑是正确的。许多美国公司难以想象中国市场和城市出行的庞大体量:Uber 累计完成 10 亿次出行服务用了 5 年时间,滴滴在 2015 年就超过这个数。CEO Travis 在最初沟通时曾经给过滴滴 CEO 程维一个选择:要么接受 Uber 投资 40%,要么准备好被打败。有人分析说现在的 17.7% 比 40% 的目标还是低了不少,也有人说还不如早点入股滴滴,Uber 就可以不用花这么大代价最终却达到同样的结果了。

但这可能么?在滴滴还很弱小的时候,理论上确实有可能入股,但无论是 Uber 的巨大规模还是 Travis 的性格都注定了在这个阶段入股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在去年滴滴快的合并后,40% 就更不可能了。(必须再次强调 17.7% 这一数字的概念:滴滴出行的最大股东。)

无论是 Uber 还是滴滴,创始人的固执和偏激恰恰是公司成功的重要原因,而在事后反推之前决定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当初的具体情景和双方面临的问题的。甚至可以说,正是 Uber 进入中国的决心,才最终争取到了 17.7% 滴滴股份这样的结果。滴滴的早期投资人金沙江创投朱啸虎说「和平是打出来的,不是谈出来的」,对 Uber 同样适用。

这笔交易后,Uber 在中国最终走到了 Facebook,Google,Amazon 这些前辈的前面。

Uber 的下一步

可以预见,Uber 随后会承受一定程度的上市压力。甩掉了大笔烧钱的中国业务,Uber 扫去了上市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投资人松了一口气,也要开始想上市的事情了。(无疑,投资方也是促成 Uber 中国被出售的重要原因。)另外,许多投资人对 Uber 的上市更加期待,因为他们不仅想要 Uber 股份,还想要拥有投资 17.7% 滴滴的机会。

有人用当年雅虎和阿里巴巴的关系来类比 Uber 和滴滴。(雅虎在 2005 年投资 10 亿美元,随后阿里巴巴成长为巨头,雅虎却赶不上时代的变化,最终手中的阿里巴巴股份远远超过了雅虎公司本身的价值。)我们认为相似度很小。与雅虎和阿里的地位变化不同,Uber 和滴滴是属于同一个时代的相似公司,更有可能的结果是共同成为出行市场的两大巨头。Uber 在美国和加拿大已经盈利,现在很有可能会把精力放在其他市场上。

当然,Uber 在中国两年的投入仍然是有代价的,主要体现在机会成本上。比如早应该大量投入的自主地图。Uber 现在仍然高度依赖 Google 地图,长期来看非常不利,尤其是 Google 的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后。去年诺基亚出售自己的顶级地图服务 HERE,Uber 出价 30 亿美元求购,最终不敌奔驰、奥迪和宝马三家老牌汽车公司的联合竞价。或许如果没有中国市场的开销和对精力的耗费,Uber 能够咬牙拿下来。如今 Uber 终于重新把精力放在了这上面,刚刚宣布投入 5 亿美元做地图测绘。

4. 滴滴的破冰

去年和 Uber 的正面竞争刚开始时,滴滴给人的感觉还是年轻有冲劲的创业公司。那时候的 Uber 则已经俨然业界巨头。按照滴滴 CEO 程维的说法:「他看我们的眼神就像是我们看四川本土的一个打车软件一样。」

如今不知觉中,大家已经把滴滴默认为和 Uber 同一量级的公司了。350 亿美元的估值就是最直观的证明。滴滴还是有史以来第一家同时获得阿里腾讯百度三大巨头投资的公司。并购后,滴滴在全世界最大的几家出行网络服务公司 Uber、Lyft、Ola、Grab 都有股份。

专车新政

新政实际上限制了补贴。这将任何其他出行服务接近甚至超越滴滴的可能性讲到了最低。因为在这个市场上,补贴几乎是最有效(如果不是唯一有效)的用户增长和留存的方式。

新政能够反映出滴滴在政策上的影响力。鉴于滴滴的庞大体量和它为城市出行带来的效率提升,监管方乐见其成并积极对话。在政策不确定性减弱后,滴滴的政策优势会减少。在专车新政下(我们对于这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持保留意见),或许会出现其他的服务商,但滴滴的优势应该是一无既往稳固的。

反垄断法

来自财新杂志: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 8 月 2 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商务部目前尚未收到滴滴和优步中国相关交易的经营者集中申报。他在会后称,滴滴和优步中国合并还得申报,「不申报的话,往下走不了」。

许多用户对这起合并是不满意的,因为补贴的减少几乎成了必然,鉴于大量的抱怨和质疑,商务部应该会出面对这期并购备案和审查。但我们认为不会出现意外状况,原因有二:1. 出行的概念是很大的,带来的结果是出行的市场也可能很大。从这个角度看,滴滴在解释自己不具备垄断地位是应该有很大的灵活度,不会遇到麻烦。2. 国内这两年出现大批并购案,目前看没有因为反垄断法而受到巨大影响的先例。

5. 反 Uber 阵营的局面

滴滴在 2015 年先后投资了 Grab,Ola,Lyft,形成了一个「反 Uber 联盟」。其中以投资 Lyft 最受瞩目。虽然市场份额差别很大,但 Lyft 仍算是 Uber 在美国的最大对手,在过去一年中投入大量资金推广,收入增长迅,而且也在持续融资。

滴滴当初投资 Lyft 的原因无非有两个:一是让大量去美国的中国游客可以直接用滴滴 app 打 Lyft 的车,这样就减少了乘客下载 Uber app 的动机。二是通过扶植 Uber 的竞争对手,让本来精力已经分散到全球的 Uber 自家后院起火。

这两个原因对 Lyft 来说都是有价值的,尤其是中国的补贴大战对 Uber 注意力的耗费。因此,除了通用汽车,滴滴一直是 Lyft 最重要的伙伴。现在,随着 Uber 和滴滴的互相持股,这两个原因都不复存在。

对滴滴来说,Lyft 还有没有合作的价值?即使有,Lyft 是否还愿意把珍贵的数据共享给滴滴?这种可能性应当是很小了。Lyft 发言人已经声称要重新评估和滴滴的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内部人的说法,Uber 已经从困难并且代价高昂的中国业务中解脱出来,即将把精力和资源重新分配到其他重要的市场,例如东南亚。

这么看,「反 Uber 联盟」是不是已经完蛋了?我们认为是这样。阴谋论一点,猜测 Uber 和滴滴有可能在关于全球其他出行市场的问题上达成了一些协议,但这不代表滴滴和 Uber 必然从此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绞杀 Lyft、Grab 和 Ola。相反,市场格局会从 Uber 与「反 Uber 联盟」的对立演化成成错综复杂的网络,至少在表面上看如此。

Uber 在东南亚的本地竞争对手 Grab 刚刚宣布的新一轮 10 亿美元的融资,滴滴的名字赫然在列,即将投资 1 亿美元可转债。Grab 创始人说「Uber 既然输了一次,我们就能让它输第二次」。或许这会给 Lyft 一些安慰吧。

6. Tesla,Elon 的野心与所有玩家

滴滴和 Uber 的危机感注定了他们决不可能仅仅把目光放在打车市场上。如果说 Google 刚开始测试无人驾驶技术时大家还觉得这是天方夜谭,那么随着特斯拉通过升级汽车软件,「空降」自动驾驶技术给 Model S 车主,在 6 个月内累积 4700 万英里的自动驾驶里程(Google 用了 6 年时间累计了 150 万英里),关于汽车和出行的未来,各大公司的观点似乎已经汇聚到一起,变得明晰起来。Elon Musk 在特斯拉网站上公布的长期计划,可以被看作是行业共识的最佳表达:

1. 电动车

2. 自动驾驶技术

3. 让车在闲置的时候通过自动驾驶提供出行服务

司机网络是 Uber 和滴滴等出行服务的核心和护城河,是整个网络效应的起点和反馈循环的核心。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金维护和经营。现在,特斯来的目标是通过自动驾驶技术跳出这个循环,直截了当地提供闲置资源。于是不需要再考虑网络效应和补贴数量了,「共享」的边界将进一步模糊化。

特斯拉,苹果和 Google 都有做到这些的可能性。

Uber 和滴滴背后站着几乎是世界上所有的顶级投资方,所以上市的压力自然巨大。但对他们来说,上市绝不是终点。因为背后有特斯拉、苹果、Google 这样的公司虎视眈眈。Uber 和滴滴这样的出行服务提供者和特斯拉们看似没有竞争关系,因为到目前为止双方走在两条平行线上,但如同上面 Elon Musk 宣布的那样,两条平行线通向的是同样的地方,最终必有一战。

最关键的是,特斯拉已经上市。虽然有盈利报告和信息披露等二级市场的压力,但它有最被广泛使用的自动驾驶技术(使用越多越安全),明确的目标和布局(超级电池厂 Gigafactory 刚刚结束开业仪式),这令特斯来在人们出行的未来以及所谓的「共享经济」的愿景中走到了最前面。

Uber 和滴滴们能做的,唯有利用好自己的优势,既然目标相同,就要找到一条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无论是上市还是通向未来。

TAG: Uber UBER 滴滴
顶:66 踩:61
对本文中的事件或人物打分:
当前平均分:-1.06 (282次打分)
对本篇资讯内容的质量打分:
当前平均分:-0.99 (272次打分)
【已经有249人表态】
67票
感动
19票
路过
26票
高兴
23票
难过
24票
搞笑
30票
愤怒
22票
无聊
38票
同情
上一篇 下一篇
工业电动绞盘液压绞盘汇总

欣宇时代

    消防绞盘

欣宇时代

    拓松汽车户外网


    中国汽车绞盘网


    中国宠物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