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生产方式:信息化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
如果企业的信息化原动力不是信息化本身的话,领导就非常容易成为一道“槛”。
我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类似的情况在江浙地区的一些企业里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本质上是在“信息化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的问题上认识不清楚甚至错误。
最近我接触到一家企业,IT人员非常辛苦,但是他们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因为不仅是企业领导,还包括广大的职工,对正在使用的管理系统有类似空气和水一样的依赖性,大家都实实在在地看到系统为工作带来的便利和产生的效益。这个企业信息化的原动力就是需求!在企业成长期和转型期不断增长的需求,它们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势”,带动企业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这个“势”不是软件公司的推动,不是企业领导标新立异追潮流,也不是看到政府资助的眼前小利。它确确实实是绵延不绝的事业需要。如果临江产业集团MRPⅡ项目也是出于企业需求,程远遇到“停滞不前”的可能性就小多了。
这样看来,如果企业的信息化原动力不是信息化本身的话,领导就非常容易成为一道“槛”,也就是临江机械产业集团所面临的情况——刚刚体味到信息化带来的甜头,就因为人为因素放缓了工作速度。
案例里面有几种情况值得关注,一是本来政府资助企业的信息化是对企业的一种鼓励和实际的帮助,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变成了企业向政府“要钱”的“新增长点”,以至于一些企业把自己本身要做的事情变成政府买单企业做的事情。
经常情况下,还有软件公司在里面推波助澜,帮忙跑关系,甚至直接和企业说,和我做项目的话,可以帮助申请多少资金。如果再能被评为什么信息化样板企业,象临江机械产业集团那样成为参观对象,企业老板名利双收,自然是很开心的。一旦资助渠道困难了,也自然动力有限了。
二是自己员工的再成长问题,这个群体目前的问题很多,无论在技术和管理上都有很大的再提升空间,尤其是系统设计能力和需求判断能力上的缺口很大,此时往往需要借助外力才能有适合企业形势发展的重大突破。如果能找到一个信息资源规划方便、底层技术过硬、管理者容易参与、开发效率高的软件产品或者软件生产工具,那对整体提升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是“需求枯竭症”问题,在案例中我们看到,虽然“公司销售从不到1个亿发展到5个亿”,但是似乎只有信息中心对信息化有种“职业病”般的热情,其他部门的热情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这可能是临江机械产业集团信息化工作“戛然”放缓的本质原因。
肯定是企业组织的机制上出了什么问题,这里程远应该做一些具体的细致的分析,不能只考虑领导的“意识”问题。企业领导的个人意志确实经常会直接进入到组织的决策中来,但是这个时候,领导如此“极端”的决策砍掉预算、分流IT人员,显然具有一定“自杀”性质。可能与公司政治有关,这些一般是IT人员难以敏锐觉察到的,尤其是那些有信息化工作“职业病”的人。
不管怎么样,企业还要持续地走下去,信息化事业不能就此罢休。还需要程远做大量的沟通工作,是否通过变通的方法让事业不能停顿。
我个人认为对于信息主管来说,一项不可缺少永远不够的能力就是沟通,其他能力都可以通过一些渠道获得,沟通能力却是信息主管自己拥有和自己培养的。有时候说“沟通是第一生产力”一点也不过分。这个时候,程远设法做一些沟通的设计,至少也会在全面深入地了解事情内在原因的前提下,把这个决策带来的潜在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企业内部通过多层次沟通让大家看清楚“企业信息化的原动力”,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推动力量,是信息主管的头等大事,即便来点“忽悠”也是非常值得的,这是直接影响到企业前途的问题,也自然是决定CIO前途的问题。